《渔樵问对》原文

目录:


简介

《渔樵问对》通过渔樵对话来消解古今兴亡等厚重话题,作者是邵雍,北宋儒家五子之一。邵雍学贯易理,儒道兼通,他毕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一于一心,从而试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的天道贯通起来。《渔樵问对》着力论述天地万物、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奥妙和哲理。这本书通过樵子问、渔父答的方式,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目的是让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的道理。《渔樵问对》中的主角是渔父,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渔父之口,在书中,渔父已经成了“道”的化身。


《渔樵问对》原文

 

《渔樵问对》

 

邵雍 著

体与用

渔者垂钓于伊水之上。樵者过之,弛担息肩,坐于磐石之上,而问于渔者。

 

曰:鱼可钩取乎?

 

曰:然。

 

曰:钩非饵可乎?

 

曰:否。

 

曰:非钩也,饵也。鱼利食而见害,人利鱼而蒙利,其利同也,其害异也。敢问何故?

 

渔者曰:子樵者也,与吾异治,安得侵吾事乎?然亦可以为子试言之。彼

之利,犹此之利也;彼之害亦犹此之害也。子知其小,未知其大。鱼之利食,吾亦利乎食也;鱼之害食,吾亦害乎食也。子知鱼终日得食为利,又安知鱼终日不得食为害?如是,则食之害也重,而钩之害也轻。子知吾终日得鱼为利,又安知吾终日不得鱼不为害也?如是,则吾之害也重,鱼之害也轻。以鱼之一身,当人之一食,是鱼之害多矣;以人之一身,当鱼之一食,则人之害亦多矣安知钓乎大江大海,则无易地之患焉?鱼利乎水,人利乎陆,水与陆异,其利一也;鱼害乎饵,人害乎财,饵与财异,其害一也。又何必分乎彼此哉!子之言体也,独不知用尔。

 

樵者又问曰:鱼可生食乎?

 

曰:烹之可也。

 

曰:必吾薪济子之鱼乎?

 

曰:然。

 

曰:吾知有用乎子矣。

 

曰:然则子知子之薪,能济吾之鱼,不知子之薪所以能济吾之鱼也。薪之能济鱼久矣,不待子而后知。苟世未知火之能用薪,则子之薪虽积丘山,独且奈何哉?

 

樵者曰:愿闻其方。

 

曰:火生于动,水生于静。动静之相生,水火之相息。水火,用也;草木,

体也。用生于利,体生于害。利害见乎情,体用隐乎性。一性一情,圣人能成子之薪犹吾之鱼,微火则皆为腐臭败坏,而无所用矣,又安能养人七尺之躯哉?

 

樵者曰:火之功大于薪,固已知之矣。敢问善灼物,何必待薪而后传?

 

曰:薪,火之体也。火,薪之用也。火无体,待薪然后为体;薪无用,待火然后为用。是故凡有体之物,皆可焚之矣。

 

曰:水有体乎?

 

曰:然。

 

曰:火能焚水乎?

 

曰:火之性,能迎而不能随,故灭。水之体,能随而不能迎,故热,是故有温泉而无寒火,相息之谓也。

 

曰:火之道生于用,亦有体乎?

 

曰:火以用为本,以体为末,故动。水以体为本,以用为末,故静。是火亦

有体,水亦有用也。故能相济又能相息,非独水火则然,天下之事皆然。在乎用

之何如尔。


樵者曰:用可得闻乎?

 

曰:可以意得者,物之性也。可以言传者,物之情也。可以象求者,物之形

也。可以数取者,物之体也。用也者,妙万物为言者也,可以意得,而不可以言

传。

 

曰:不可以言传,则子恶得而知之乎?

 

曰:吾所以得而知之者,固不能言传,非独吾不能传之以言,圣人亦不能传之以言也。

 

曰:圣人既不能传之以言,则六经非言也耶?

 

曰:时然后言,何言之有?

 

樵者赞曰: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又何思何虑!吾而今而后,知事心践形之为大。不及子之门,则几至于殆矣。

 

乃析薪烹鱼而食之,饫而论《易》。


心与体

渔者与樵者游于伊水之上。渔者叹曰:熙熙乎万物之多,而未始有杂。吾知游乎天地之间,万物皆可以无心而致之矣。非子则孰与归焉?

 

樵者曰:敢问无心致天地万物之方?

 

渔者曰:无心者,无意之谓也。无意之意,不我物也。不我物,然后定能物物。

 

曰:何谓我,何谓物?

 

曰:以我徇物,则我亦物也;以物徇我,则物亦我也。我物皆致,意由是明。天地亦万物也,何天地之有焉?万物亦天地也,何万物之有焉?万物亦我也,何万物之有焉?我亦万物也,何我之有焉?何物不我?何我不物?如是则可以宰天地,可以司鬼神。而况于人乎?况于物乎?

 

樵者问渔者曰:天何依?

 

曰:依乎地。

 

曰:地何附?

 

曰:附乎天。


曰:然则天地何依何附?

 

曰:自相依附。天依形,地附气。其形也有涯,其气也无涯。有无之相生,形气之相息。终则有始,终始之间,其天地之所存乎?天以用为本,以体为末;地以体为本,以用为末。利用出人之谓神,名体有无之谓圣。唯神与圣,能参乎天地者也。小人则日用而不知,故有害生实丧之患也。夫名也者,实之客也;利也者,害之主也。名生于不足,得丧于有余。害生于有余,实丧于不足。此理之常也。养身者必以利,贪夫则以身殉利,故有害生焉。立身必以名,众人则以身殉名,故有实丧焉。窃人之财谓之盗,其始取之也,唯恐其不多也,及其败露也,唯恐其多矣。夫贿之与赃,一物也,而两名者,利与害故也。窃人之美谓之徼,其始取之也,唯恐其不多也。及其败露,唯恐其多矣。夫誉与毁,一事也,而两名者,名与实故也。凡言朝者,萃名之地也;市者,聚利之地也。能不以争处乎其间,虽一日九迁,一货十倍,何害生实丧之有耶?是知争也者,取利之端也;让也者,趋名之本也。利至则害生,名兴则实丧。利至名兴,而无害生实丧之患,唯有德者能之。天依地,地附天,岂相远哉!

 

渔者谓樵者曰:天下将治,则人必尚行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言也。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尚言,则诡谲之风行焉。天下将治,则人必尚义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利也。尚义,则廉让之风行焉;尚利,则攘夺之风行焉。三王,尚行者也;五霸,尚言者也。尚行者必入于义也,尚言者必入于利也。义利之相去,一何如是之远耶?是知言之于口,不若行之于身,行之于身,不若尽之于心。言之于口,人得而闻之,行之于身,人得而见之,尽之于心,神得而知之。人之聪明犹不可欺,况神之聪明乎?是知无愧于口,不若无愧于身,无愧于身,不若无愧于心。无口过易,无身过难,无身过易,无心过难。既无心过,何难之有!吁,安得无心过之人,与之语心哉!

性与理

渔者谓樵者曰:子知观天地万物之道乎?

 

樵者曰:未也。愿闻其方。

 

渔者曰: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焉,莫不有焉,莫不有焉。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所似谓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此三知也,天下之真知也,虽圣人无以过之也。而过之者,非所以谓之圣人也。夫鉴之所以能为明者,谓其能不隐万物之形也。虽然鉴之能不隐万物之形,未若水之能一万物之形也。虽然水之能一万物之形,又未若圣人之能一万物情也。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圣人之能反观也。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又安有我于其间哉?是知我亦人也,人亦我也。我与人皆物也。此所以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用天下之耳为己之耳,其耳无所不听矣。用天下之口为己之口,其口无所不言矣。用天下之心为己之心,其心无所不谋矣。天下之观,其于见也,不亦广乎!天下之听,其于闻也,不亦远乎!天下之言,其于论也,不亦高乎?天下之谋,其于乐也,不亦大乎!夫其见至广,其闻至远,其论至高,其乐至大,能为至广、至远、至高、至大之事,而中无一为焉,岂不谓至神至圣者乎?非唯一时之天下谓之至神至圣者乎,而千万世之天下谓之至神至圣者乎?非唯一时之天下渭之至神至圣者乎,而千万世之天下谓之至神圣者乎?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已。

 

樵者问渔者曰:子以何道而得鱼?

 

曰:吾以六物具而得鱼。

 

曰:六物具也,岂由天乎?

 

曰:具六物而得鱼者,人也。具六物而所以得鱼者,非人也。

 

樵者未达,请问其方。

 

渔者曰:六物者,竿也,纶也.浮也,沉也,钩也,饵也。一不具,则鱼不可

得。然而六物具而不得鱼者,非人也。六物具而不得鱼者有焉,未有六物不具

而得鱼者也。是知具六物者,人也。得鱼与不得鱼,天也。六物不具而不得鱼

者,非天也,人也。

 

樵者曰:人有祷鬼神而求福者,福可祷而求耶?求之而可得耶?敢问其所以。

 

曰:语善恶者,人也;福祸者,天也。天道福善而祸淫,鬼神岂能违天乎?

自作之咎,固难逃已;天之灾,禳之奚益?修德积善,君子常分。安有余事于其

间哉!


樵者曰:有为善而遇祸,有为恶而获福者,何也?

 

渔者曰:有幸与不幸也。幸不幸,命也;当不当,分也。一命一分,人其逃乎?

 

曰:何谓分?何谓命?

 

曰:小人之遇福,非分也,有命也;当祸,分也,非命也。君子之遇祸,非分也,有命也;当福,分也,非命也。

 

渔者谓樵者曰:人之所谓亲,莫如父子也;人之所谓疏,莫如路人也。利害在心,则父子过路人远矣。父子之道,天性也。利害犹或夺之,况非天性者乎?夫利害之移人,如是之深也,可不慎乎?路人之相逢则过之,固无相害之心焉,无利害在前故也。有利害在前,则路人与父子,又奚择焉?路人之能相交以义,又何况父子之亲乎!夫义者,让之本也;利者,争之端也。让则有仁,争则有害,仁与害,何相去之远也!尧、舜亦人也。桀、纣亦人也,人与人同而仁与害尔,仁因义而起,害因利而生。利不以义,则臣弑其君者有焉,子弑其父者有焉。岂若路人之相逢,一目而交袂于中逵者哉!

 

樵者谓渔者曰:吾尝负薪矣,举百斤而无伤吾之身,加十斤则遂伤吾之身.敢问何故?


渔者曰:樵则吾不知之矣。以吾之事观之,则易地皆然。吾尝钓而得大鱼,

与吾交战。欲弃之,则不能舍,欲取之,则未能胜。终日而后获,几有没溺之患矣。非直有身伤之患耶?鱼与薪则异也,其贪而为伤则一也。百斤,力分之内者也,十斤,力分之外者也。力分之外,虽一毫犹且为害,而况十斤乎!吾之贪鱼亦何以异子之贪薪乎!

 

樵者叹曰:吾而今而后,知量力而动者,智矣哉!

人与圣

樵者谓渔者曰:子可谓知《易》之道矣。吾也问:《易》有太极,太极何物也?

 

曰:无为之本也。

 

曰:太极生两仪,两仪,天地之谓乎?

                                                   

曰:两仪,天地之祖也,非止为天地而已也。太极分而为二,先得一为一,后得一为二。一二谓两仪。

 

曰:两仪生四象,四象何物也?

 

曰:四象谓阴阳刚柔。有阴阳然后可以生天,有刚柔然后可以生地。立功之本,于斯为极。


曰:四象生八卦,八卦何谓也?

 

曰:谓乾、坤、离、坎、兑、艮、震、巽之谓也。迭相盛衰终始于其间矣。因而重之,则六十四卦由是而生也,而《易》之道始备矣。

 

樵者问渔者曰:复何以见天地之心乎?

 

曰:先阳已尽,后阳始生,则天地始生之际。中则当日月始周之际,末则当

星辰始终之际。万物死生,寒署代谢,昼夜变迁,非此无以见之。当天地穷极之

所必变,变则通,通则久,故《象》言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顺天故也。

 

樵者谓渔者曰:无妄,灾也。敢问何故?

 

曰:则欺他,得之必有祸,斯有妄也.顺天而动,有祸及者,非祸也,灾也。

犹农有思丰而不勤稼穑者,其荒也,不亦祸乎?农有勤稼穑而复败诸水旱者,

其荒也,不亦灾乎?故《象》言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贵不妄也。

 

樵者问曰:姤,何也?


 

曰:姤,遇也。柔遇刚也,与夬正反。夬始逼壮,姤始遇壮,阴始遇阳,故

称姤焉。观其姤,天地之心,亦可见矣。圣人以德化及此,罔有不昌。故《象》言后以施命诰四方,履霜之慎,其在此也。

 

渔者谓樵者曰:春为阳始,夏为阳极,秋为阴始,冬为阴极。阳始则温,阳

极则热;阴始则凉,阴极则寒。温则生物,热则长物,凉则收物,寒则杀物。皆一气别而为四焉。其生万物也亦然

 

樵者问渔者曰: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何以知其然耶?

 

渔者对曰: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声色气味者,万物之体也。目耳口鼻者,万人之用也。体无定用,惟变是用。用无定体,惟化是体。体用交而人物之道于是乎备矣。然则人亦物也,圣亦人也。有一物之物,有十物之物,有百物之物,有千物之物,有万物之物,有亿物之物,有兆物之物。当兆物之物,岂非人乎!有一人之人,有十人之人,有百人之人,有千人之人,有万人之人,有亿人之人,有兆人之人。当兆人之人,岂非圣乎!是知人也者,物之至者也。圣也者,人之至者也。物之至者,始得谓之物之物也。人之至者,始得谓之人之人也。夫物之物者,至物之谓也。人之人者,至人之谓也。以一至物而当一至人,则非圣人而何?人谓之不圣,则吾不信也。何哉?谓其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者焉。又谓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功,身代天事者焉。又谓其能以上顺天时,下应地理,中徇物情,通尽人事者焉。又谓其能以弥纶天地,出入造化,进退今古,表里人物者焉。噫,圣人者,非世世而效圣焉。吾不得而目见之也。

虽然吾不得而目见之,察其心,观其迹,探其体,潜其用,虽亿万千年亦可以理知之也。人或告我曰:天地之外,别有天地万物,异乎此天地万物。则吾不得而知之也。非唯吾不得而知之也,圣人亦不得而知之也。凡言知者,谓其心得而知之也。言言者,谓其口得而言之也。既心尚不得而知之,口又恶得而言之乎?以不可得知而知之,是谓妄知也。以不可得言而言之,是谓妄言也。吾又安能从妄人而行妄知妄言者乎!

 

渔者谓樵者曰:仲尼有言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夫如是,则何止于百世而已哉!亿千万世,皆可得而知之也。人皆知仲尼之为仲尼,不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不欲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则已,如其必欲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则舍天地将奚之焉?人皆知天地之为天地,不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不欲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则已,如其必欲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则舍动静将奚之焉?夫一动一静者,天地至妙者欤?夫一动一静之间者,天地人至妙至妙者欤?是知仲尼之所以能尽三才之道者,谓其行无辙迹也。故有言曰:予欲无言,又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其此之谓与?

 

渔者谓樵者曰:大哉!权之与变乎?非圣人无以尽之。变然后知天地之消长,权然后知天下之轻重。消长,时也;轻重,事也。时有否泰,事有损益。圣人不知随时否泰之道,奚由知变之所为乎?圣人不知随时损益之道,奚由知权之所为乎?运消长者,变也;处轻重者,权也。是知权之与变,圣人之一道耳。


治国策

樵者问渔者曰:人谓死而有知,有诸?


曰:有之。

 

曰:何以知其然?

 

曰:以人知之。

 

曰:何者谓之人?

 

曰:目耳鼻口、心胆脾肾之气全,谓之人。心之灵曰神,胆之灵曰魄,脾之灵曰魂,肾之灵曰精。心之神发乎目,则谓之视;肾之精发乎耳,则谓之听;脾之魂发乎鼻,则谓之臭;胆之魄发乎口,则谓之言。八者具备,然后谓之人。夫人也者,天地万物之秀气也。然而亦有不中者,各求其类也。若全得人类,则谓之曰全人之人。夫全类者,天地万物之中气也,谓之曰全德之人也。全德之人者,人之人者也。夫人之人者,仁人之谓也。唯全人,然后能当之。人之生也,谓其气行,人之死也,谓其形返。气行则神魂交,形返则精魄存。神行于天,精魄返于地。行于天,则谓之曰阳行;返于地,则谓之曰阴返。阳行则昼见而夜伏者也,阴返则夜见而昼伏者也。是故,知日者月之形也,月者日之影也。阳者阴之形也,阴者阳之影也。人者鬼之形也,鬼者人之影也。人谓鬼无形而无知者,吾不信也。

 

樵者问渔者曰:小人可绝乎?


曰:不可。君子禀阳正气而生,小人禀阴邪气而生。无阴则阳不成,无小

人则君子亦不成,唯以盛衰乎其间也。阳六分,则阴四分;阴六分,则阳四分。

阳阴相半,则各五分矣。由是知君子小人之时有盛衰也。治世则君子六分。君

子六分,则小人四分,小人固不能胜君子矣。乱世则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谓各安其分也。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兄不兄,弟不弟,夫不夫,妇不妇,谓各失其分也。此则由世治世乱使之然也。

君子常行胜言,小人常言胜行。故世治则笃实之士多,世乱则缘饰之士众。笃

实鲜不成事,缘饰鲜不败事。成多国兴,败多国亡。家亦由是而兴亡也。夫兴

家与兴国之人,与亡国亡家之人,相去一何远哉!

 

樵者问渔者曰:人所谓才者,有利焉,有害焉者,何也?

 

渔者曰:才一也,利害二也。有才之正者,有才之不正者。才之正者,利乎人而及乎身者也;才之不正者,利乎身而害乎人者也。

 

曰:不正,则安得谓之才?

 

曰:人所不能而能之,安得不谓之才?圣人所以惜乎才之难者,谓其能成

天下之事而归之正者寡也。若不能归之以正,才则才矣,难乎语其仁也。譬犹

药疗疾也,毒药亦有时而用也,可一而不可再也,疾愈则速已,不已则杀人矣。平药则常日用之可也,重疾非所以能治也。能驱重疾而无害人之毒者,古今人所谓良药也。《易》曰: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如是,则小人亦有时而用之。时平治定,用之则否。《诗》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小人之才乎!

 

樵者谓渔者曰:国家之兴亡,与夫才之邪正,则固得闻命矣。然则何不择其人而用之?

 

渔者曰:择臣者,君也;择君者,臣也。贤愚各从其类而为。奈何有尧舜之君,必有尧舜之臣;有桀纣之君,而必有桀纣之臣。尧舜之臣,生乎桀纣之世,桀纣之臣,生于尧舜之世,必非其所用也。虽欲为祸为福,其能行乎?夫上之所好,下必好之。其若影响,岂待驱率而然耶?上好义,则下必好义,而不义者远矣;上好利,下必好利,而不利者远矣。好利者众,则天下日削矣;好义者众,则天下日盛矣。日盛则昌,日削则亡。盛之与削,昌之与亡,岂其远乎?在上之所好耳。夫治世何尝无小人,乱世何尝无君子,不用则善恶何由而行也。

 

樵者曰:善人常寡,而不善人常众;;治世常少,乱世常多,何以知其然

耶?

 

曰:观之于物,何物不然?譬诸五谷,耘之而不苗者有矣。蓬莠不耘而犹生,

耘之而求其尽也,亦未如之何矣!由是知君子小人之道,有自来矣。君子见善则

嘉之,见不善则远之;小人见善则疾之,见不善则嘉之。善恶各人其类也。君

子见善则就之,见不善则违之;小人见善则违之,见不善则就之。君子见义则

迁,见利则止;小人见义则止,见利则迁。迁义则利人,迁利则害人。利人与害

人,相去一何远耶?家与国一也,其兴也,君子常多而小人常鲜;其亡也,小人

常多而君子常鲜。君子多而去之者,小人也;小人多而去之者,君子也。君子好生,小人好杀。好生则世治,好杀则世乱。君子好义,小人好利。治世则好义,

乱世则好利。其理一也。

 

钓者谈已,樵者曰:吾闻古有伏羲,今日如睹其面焉。拜而谢之,及旦而

去。


参考:千古奇文《渔樵问对》:古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到底有多深刻?


anzhihe 安志合个人博客,版权所有 丨 如未注明,均为原创 丨 转载请注明转自:https://chegva.com/3789.html | ☆★★每天进步一点点,加油!★★☆ | 

您可能还感兴趣的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