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油诗一首


打油诗一首

五时偈颂


三藏十二经律论
讲经说法四九年
华严最初三七日
阿含十二方等八
二十二年般若谈
法华涅槃共八载

华严首谈法界性
阿含接引二乘人
方等解说甚因缘
般若起用度众生
法华归一入佛乘
涅槃方便示有余

四禅八定引入道
止观觉照寻本心
六度万行菩萨道
正等正觉是佛行
六道轮回皆因妄
三界唯识心所现


光明寂照遍河沙
凡圣含灵共一家
众生是佛性本同
无明妄想生我执
正见正受安祥心
圆融无碍见本真

                                      --2016.01.30

 

偈,梵语“ 颂”,即佛经中的唱词。简作“偈”,浅显易懂而又朗朗上口。在当时,佛陀讲经说法的对象绝大多数都是社会底层贫苦的穷人,甚至是奴隶,使用偈颁来传播佛法,是非常适合当时的情况的,其实就是类似于本土的打油诗。


  • 三藏十二部



「三藏十二部」中的三藏是指佛教的经、律、论三藏。「十二部」是指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的十二种类别。


  • 三藏


「三藏」,就是經藏、律藏、論藏。經藏是說定學,律藏是說戒學,論藏是說慧學。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後,大迦葉尊者率領五百位證果的羅漢在七葉窟結集三藏,阿難尊者將佛一生所說的法,記錄成為「經藏」;優波離尊者將佛所規定的戒律,整理成為「律藏」;大迦葉尊者將佛弟子讀經研律的心得,收集成為「論藏」。


  • 十二部


「十二部」,就是經典的體裁,分為十二部。所以有一首偈頌說:  

长行重颂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

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

议论共成十二部,详如大论三十三。

 

(一)長行部:就是經文一行一行的長文。

(二)重頌部:用偈頌方式重複地再把經義說一遍,把長行經文重說。

(三)授記部:佛給菩薩授記的,譬如汝於某某劫,應當成佛,名號為何,壽命有多長,教化眾生有多少,在什麼國土裏……等等,都預先說明了。

(四)孤起部:孤單獨立的偈頌,與前文不相連,而且與後面的經文也沒有關係。

(五)自說部:平時有人請法,佛才說法,唯獨《阿彌陀經》,無人請法,佛不問自說。

(六)因緣部:敘述某種事發生的因緣。

(七)譬喻部:用比方來說明經文的義理。

(八)本事部:說佛、菩薩在因地所行的事蹟。

(九)本生部:說佛、菩薩今生弘法利生的事蹟。

(十)方廣部:就是方正廣大的經,有圓融無礙的境界。

(十一)未曾有部:從來沒有見過的神通變化。

(十二)論議部:佛弟子研究經律的報告,或者佛與弟子討論的記錄。


  • 五时八教



五时八教乃天台宗智顗大师判解一大藏佛教。以五时定释迦一代圣教说法之次第。以八教分别其说法之仪式(化仪之四教)与教法之浅深(化法之四教)。


  • 五时

第一、华严时,谓如来成道最初为大菩萨说华严经,如日照高山之时。首谈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空有齐彰,色心俱入,湛森罗于海印,现刹土于毫端;小乘学者,如聋如哑,莫能理解。

第二、阿含时,谓佛说华严经后十二年,于鹿野等为接引二乘人,说四阿含等经。

第三、方等时,谓佛既说小乘,更演维摩、楞伽等大乘经,令二乘行者,耻小乘而慕大乘。

第四、般若时,谓小乘虽回心向大乘,然其执情未泯,故佛更广谈般若空慧而澄净之。

第五、法华涅槃时,谓佛见钝根众生,机渐纯熟,故说法华经、涅槃经,以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称性而谈,令一切众生,咸得成佛。这是佛陀五时说教的次第与当机的差别。八教分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合之为八教。


通常说法,释迦牟尼传法共有五个阶段:(此段摘自劝学网小雅《坛经雅说》)

华严时:释迦牟尼悟道之后,首先开讲的是《华严经》,这一惊天动地之说,打破了各种外道之邪说,被称之为“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宝贵”。但因内容庞大而高深,能听懂的人毕竟很少,于是佛陀开始了第二阶段的讲解。

阿含时:这一段时间主要是讲述了各部《阿含经》,针对根器小、悟性不高之人,从人天福报开始到如何解脱这一部分的各种方法。这些方法简单适用,道理也不是很深奥,而且可以很快见证到成绩。但这些方法毕竟不彻底,于是佛陀开始了第三阶段的讲解。

方等时:这一部分的经典义理深奥而难懂,涉及到许多哲学的根本,需要上上根器之人方能修学。其中有《解深密经》、《楞伽经》、《楞严经》、《维摩经》等大乘经典。当然,这段时间也顺便讲解了净土三经,作为添加剂,让人在看不懂时看一些轻松的内容。

般若时:方等之经讲的是原理,古奥难懂,于是第四部分讲的便是具体应用。我们大家所熟悉的《金刚经》、《心经》等都是般若部的经典,这一期共讲了22年,是佛学的大乘核心思想。

法华时:这是最后8年总结性的内容,主要是告诉大家,以往小乘也好,大乘也好,都是阶段性的,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成佛。这8年主要讲的是《法华经》,在将要涅槃前的最后几天的一次法会上拈花不语,唯有迦叶微笑示意,这便传下了禅宗心法。随后佛陀来到双树之间,在最后三天又讲了《涅槃经》作这成佛的结束。后人又根据佛陀对弟子的一些临终嘱托整理成《佛遗教经》。』


  • 八教

一、化仪四教:指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乃就佛教化之形式与方法分类而成。

1、顿教:指对大机直施佛自证之法,不用诱引方便,如《华严经》的说教即是。(直显真实之教)

2、渐教:谓由浅及深,次第诱引,阿含、方等、般若三时期即是。(由浅入深之教)

3、秘密教:谓佛以神力对受化的彼人此人,隐秘地令得各别之法,彼人此人共闻佛之一音,而不知彼此所得之法。(因人而宜之教)

4、不定教:谓受化的众生虽同坐一席,然随各人根机之不同,所体悟之教法亦不一定。前二种化仪是竖的化仪,后二种是横的化仪。(一音异解之教)



二、化法四教:指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乃就佛化益的内容分类而成。故化仪譬如药方,化法譬如药味。

5、藏教:说但空之理,令证二乘小果的教说。(声闻、缘觉之教)

6、通教:说通同三乘之因果,其理虽是但空,但含中理(即不但空),令钝根与藏教同证其果,利根则转入别圆二教。(声闻、缘觉、菩萨共通之教)

7、别教:说但中之理,令修次第三观,证十二品断之佛果。(不共二乘,独为菩萨所说之教)

8、圆教:说不但中之理,令修圆融三观,证四十二品断之佛果。(佛陀内证的实相之教——不论迷悟,生佛一如)


打油诗一首

  • 来源


(一)五时,智者大师将佛陀所说之一代圣教,分判为五时。

  (1)第一华严时,指佛陀成道最初之三七日间说华严经之时期,如日照高山之时。当时说教之内容是正说圆教,兼说别教,而说法之对象是别教之大菩萨众与圆教中之优秀份子。从佛陀教化之意义言,因是佛陀自内证之佛慧,拟试验是否适合众生根机,故称拟宜时;从教之顺序来说,相当于初从牛身挤出之乳味。华严经有前分与后分之区别,前分是三七日时之说法,不含声闻在内;后分如入法界品,则有舍利弗等大声闻在内。但此时之说法程度太高,声闻皆如聋如哑,未能收到化益之效果。

  (2)第二鹿苑时,是指佛陀说华严经后之十二年间,于十六大国说小乘四阿含经之时期,如日照幽谷之时。因佛陀最初说法之场所在鹿野苑,故此时期称作鹿苑时;又所说经之名,故亦称阿含时。此期所说之教法程度较低,仅为小乘法(即三藏教)。从佛陀教化之意义而言,因是以根机较浅者为对象而诱导之,故称诱引时;在教之顺序上,此期譬喻为酪味。

  (3)第三方等时,指鹿苑时之后八年间说维摩、思益、胜鬘等大乘经典之时期,如日照平地之时(食时)。此时之教法并说藏、通、别、圆四教,打破视第二时得小乘之浅证为与佛之深证同一之偏见。其中所说斥小叹大(斥责小乘而赞叹大乘)、弹偏褒圆(弹诃偏教而褒扬圆教)之意义,乃欲启发小乘人生起耻小慕大(耻小乘,尊大乘)之心。若从佛陀教化之意义而言,此期称弹诃(诃责小乘)时;在教之顺序上,则喻为生酥味。又“方等”为大乘经之通称,此时为初说大乘经之时期,故亦称方等时。

  (4)第四般若时,指方等时之后二十二年间,说诸般若经之时期,故依经名而立名,如日照禺中之时(巳时)。此时所说教法,在内容上为通、别、圆三教。从佛陀教化之意义言,此时为淘汰大小乘分别之偏执,说诸法皆空,融合大小乘于一味,故称为淘汰时;在教之顺序上,喻为熟酥味。此一时期乃佛陀为须菩提等说般若,令其仰慕大乘,且由二乘更进展至大乘中之空,故称为般若转教;以此能消除法上之区别,故亦称法开会。其中,除阐示通教的消极之空(即共般若,为三乘共学之般若)外,亦说明别圆二教积极的不空中道之理(即不共般若,为菩萨所学之般若)。

  (5)第五法华涅槃时,指为使教者之能力进至最高境界,证入佛知见之时期,约于佛陀在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与入涅槃之前一日一夜说涅槃经之时期,如日轮当午之时。此时所说之教法纯系圆满之圆教,即会通前四时之浅方便教,并彰显真实之开显圆。从佛陀教化之意义上言,此不止于理论上之法开会,乃是实际令一切皆证入之人开会;在教之顺序上,喻为醍醐味。法华经与涅槃经之关系在于显扬毕竟一(佛)乘;法华经属于前番五味中之后教后味,系将华严时以后至法华经间之二乘加以开会,令成就“入佛知见”为大目的(大收教);涅槃经则对法华经所遗漏之有能力者,追说追泯藏、通、别、圆四教,并说佛性常住、扶律谈常,教化使令成佛,故为后番五味中之后教后味,亦称后教涅槃经(捃拾教)。

  除华严三照、涅槃经五味外,另有法华长者穷子喻,亦显示佛陀一代教化之次第。如左表所示。

  五时复有通、别二种。别五时,即将佛陀教化众生之方法,依次分为五时期,以显说法之次第;通五时,则指于每时期中,相应受教者之能力而说法,使其各得不同之法益,以显教法之融通。此外,关于五时之年限有多种异说,又此五时是否应以时间而别之,或以理论之组织分类之,自古以来即成为争论之问题。


  (二)八教即谓化仪四教(佛陀教化众生所用之形式与仪则)与化法四教(佛陀教化众生所采用之教法内容)。

  (1)化仪四教:

1.顿教,佛陀最初将自内证之方法直接教示众生;相当于华严经之所说。

2.渐教,教化之内容由浅而渐深之教法;相当于阿含(初)、方等(中)、般若(末)三时所说。

3.秘密教,佛陀应众生之不同根机能力因材施教,施予个别教化,而彼此互不相知。

4.不定教,各种根机之众生虽同坐一席,然随各人之能力,所体悟之教法不一定。

  其中,秘密教与不定教之共同点为“同听异闻”,即同座一席听法,而所闻法各异,但前者相互俱不知利益之差别,是为人法俱不知,后者则了知相互利益之差别,是为人知法不知。又不定教原意谓各人所体悟之教法不一定,故严格言之,上述秘密教理应称为秘密不定教,而不定教则应称为显露不定教。对此,顿渐二教乃为公开之教法,故称之为显露定教。

  (2)化法四教:

1.三藏教,略称藏教。即小乘教。即为三乘人说阿含经,以明但空(仅知空之一面,而不知同时有不空之面)之理,并由析空观(分析之观空,又作拙度观)而入无余涅槃之教。该教之菩萨已制伏见思二惑,惟未断尽烦恼,为教化众生,经三阿僧祇劫至证悟之长期间实践因行,故称伏惑行因。

2.通教,“通”有通同、通入与共通等三义。以该教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共通之大乘初门教,故称通教。即由如幻即空(一切事物皆由因缘所成立,故为如幻之空假)之理,观体空观(观全体本来毕竟空,又作巧度观)之教。此教菩萨中之钝根者,仅能理解较浅之教理,与藏教之菩萨同证菩提果(通同);胜根菩萨则能领悟教中所含深奥之中道妙理,最后入别圆二教(通入)。如此由通教转进别教者,称为别接通(或别入通),由通教转进圆教者,称为圆接通(或圆入通)。同时,通教之菩萨为学习别教之教,而以别教修行之名目来表示通教之位次,此称为名别义通。

3.别教,别,有不共与历别二义。即:不共二乘而独为菩萨说(不共),此点别于其他三教,又由差别面观察诸法(历别),故称别教。此教次第观空、假、中三谛而悟中道之理,但因其中道别于空、假,故称但中(观空、假之外另有独立之中)之理;其观法为次第三观,又称隔历三观。别教之菩萨,至初地后悟中道之理,与圆教之人相同,但在初地以前从但中之理体悟其中所含之不但中(空、假不离中)之理,即自十住十回向之间,有从别教转进圆教者,此称圆接别(或称圆入别)。前述别接通、圆接通及圆接别,合称三被接。被接之意,主要是指于观理之际,体悟其中所含之深意,由此再继续转进更高层次之教。以上三教,在理论上皆可通至佛果,但实际上行者在因中即被接,以致无人可达三藏教之断惑位、通教八地以上,乃至别教初地以上,故称为有教无人(无人证教),或果头无人(无至佛果者)。

4.圆教,圆,意即不偏、圆融、互备。即不论迷悟,在本质上并无区别,此为真实之理,亦为佛所觉悟之理,故圆教在显示佛之所悟,亦即为明示佛陀自内证之教。此教观空、假、中三谛之理在一谛中互具其他二谛,故此中道之理称为不但中之理。圆教之菩萨以一心观空、假、中三观,故此三观称为一心三观,或称不次第三观、圆融三观。

  以上四教中,藏、通二教为教证俱权(教与证俱为方便,非真实法),别教为教权证实(教为方便法,证为真实法),圆教则为教证俱实(教、证俱为真实法)。若以此配于五时,则第一华严时正说圆教兼说别教(兼),第二鹿苑时但说三藏教(但),第三方等时则对说四教(对),第四般若时带通别二教正说圆教(带),第五法华涅槃时中法华为纯圆教,而涅槃经之追说为并说四教,追泯则为纯圆教。同时,法华之圆(今圆)与说法华经以前之四时圆(昔圆)虽为同一教义(今圆、昔圆圆体无殊),但论其作用则互有优劣,故谓今圆为纯圆独妙之开显门,而超越前四时之昔圆,显出殊胜之作用。由此,法华经乃四教之外,“超八醍醐”之最胜教,亦即超越化仪、化法等八教,而为最上之醍醐味教。[法华玄义卷一、卷十、四教义卷六、法华经文句卷六下、维摩经玄疏卷六、摩诃止观卷五下、天台八教大意、学天台宗法门大意、天台四教仪、天台四教仪注卷上、天台四教仪集解卷上、天台四教仪备释卷上]((参见:三照)641、“五味”1104、“譬喻”6809)p1132

打油诗一首

                 玛甘迪-王后-命令一群醉汉去辱骂佛陀

释迦牟尼佛传-百度网盘分享链接

                                

anzhihe 安志合个人博客,版权所有 丨 如未注明,均为原创 丨 转载请注明转自:https://chegva.com/571.html | ☆★★每天进步一点点,加油!★★☆ | 

您可能还感兴趣的文章!

1 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