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1. 性能监控介绍
1.2. 确定应用类型
1.3. 确定基准线统计
1.4. 安装监控工具
1.1. 性能监控介绍
性能优化就是找到系统处理中的瓶颈以及去除这些的过程,多数管理员相信看一些相关的”cook book”就可以实现性能优化,通常通过对内核的一些配置是可以简单的解决问题,但并不适合每个环境,性能优化其实是对OS 各子系统达到一种平衡的定义,这些子系统包括了:
1. CPU
2. Memory
3. IO
4. Network
这些子系统之间关系是相互彼此依赖的,任何一个高负载都会导致其他子系统出现问题.比如:
· 大量的页调入请求导致内存队列的拥塞
· 网卡的大吞吐量可能导致更多的 CPU开销
· 大量的CPU开销又会尝试更多的内存使用请求
· 大量来自内存的磁盘写请求可能导致更多的 CPU 以及 IO问题
所以要对一个系统进行优化,查找瓶颈来自哪个方面是关键,虽然看似是某一个子系统出现问题,其实有可能是别的子系统导致的。
1.2. 确定应用类型
基于需要理解该从什么地方来入手优化瓶颈,首先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并分析当前系统的特点,多数系统所跑的应用类型,主要为2种:
1. IO Bound(译注:IO 范畴):
在这个范畴中的应用,一般都是高负荷的内存使用以及存储系统,这实际上表示IO 范畴的应用,就是一个大量数据处理的过程.IO 范畴的应用不对CPU以及网络发起更多请求(除非类似NAS这样的网络存储硬件).IO 范畴的应用通常使用CPU 资源都是为了产生IO 请求以及进入到内核调度的sleep 状态.通常数据库软件(译注:mysql,oracle等)被认为是IO 范畴的应用类型.
2. CPU Bound(译注:CPU 范畴)::
在这个范畴中的应用,一般都是高负荷的CPU 占用. CPU 范畴的应用,就是一个批量处理CPU 请求以及数学计算的过程.通常web server,mail server,以及其他类型服务被认为是CPU 范畴的应用类型.
1.3. 确定基准线统计
系统利用率情况,一般随管理员经验以及系统本身用途来决定.唯一要清楚的就是,系统优化希望达成什么效果,以及哪些方面是需要优化,还有参考值是什么?因此就建立一个基准线,这个统计数据必须是系统可用性能状态值,用来比较不可用性能状态值.
在以下例子中,1个系统性能的基准线快照,用来比较当高负荷时的系统性能快照 。
从上面第一个结果可看到,最后一列(id) 表示的是空闲时间,我们可以看到,在基准线统计时,CPU 的空闲时间在79% - 100%.在第二个结果可看到,系统处于100%的占用率以及没有空闲时间.从这个比较中,我们就可以确定是否是CPU 使用率应该被优化.
1.4. 安装监控工具
多数 *nix系统都有一堆标准的监控命令.这些命令从一开始就是*nix 的一部分.Linux 则通过基本安装包以及额外包提供了其他监控工具,这些安装包多数都存在各个Linux 发布版本中.尽管还有其他更多的开源以及第三方监控软件,但本文档只讨论基于Linux 发布版本的监控工具.
本章将讨论哪些工具怎样来监控系统性能。
表 1.1. 监控系统性能工具 | |||
Tool | Description | Base | Repository |
vmstat | all purpose performance tool | yes | yes |
mpstat | provides statistics per CPU | no | yes |
sar | all purpose performance monitoring tool | no | yes |
iostat | provides disk statistics | no | yes |
netstat | provides network statistics | yes | yes |
dstat | monitoring statistics aggregator | no | in most distributions |
iptraf | traffic monitoring dashboard | no | yes |
netperf | Network bandwidth tool | no | In some distributions |
ethtool | reports on Ethernet interface configuration | yes | yes |
iperf | Network bandwidth tool | no | yes |
tcptrace | Packet analysis tool | no | yes |